近日,在陕西省凤翔县的一处墓中,考古专家们挖掘出了一件罕见的文物,这就是一尊击鼓说唱俑。
据专家介绍,这尊俑高约70厘米,手持一只青铜鼓,姿态十分自然生动。而“击鼓说唱”则是古代士兵们在军中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墓葬里还发现了大量的陶俑、瓷器、玉器等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将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这些文物可以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古代的文明。
陕西出土的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是指在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陕西铜川锦盘山大墓发掘出土的一类陶俑。这组俑是陪葬品的一种,整组数量约30余件。其中,以伴奏乐器为中心的一些俑组成了一支神秘的乐队,被称为“唐乐殿”的“宫廷组”。而击鼓说唱俑则是组合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据考证,所谓的击鼓说唱俑,实际是“歌舞伎”表演中的一种形式。在唐代的“歌舞伎”中,歌唱、演奏、舞蹈等表演形式都要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家的综合能力有了深刻的要求。而在这些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服装、发型、装饰等丰富多彩的饰品,包括腰间漂亮的缀饰、头顶华丽的花环等,这样独特的形象设计无疑使其成为陕西文物中的一大亮点。
击鼓说唱俑受到了不少考古学家和文艺界人士的关注,因其具备艺术性、文化性和历史意义,现已成为陕西博物院馆藏陈列中的名品之一。
揭秘:击鼓说唱俑是如何保护秦陵的
击鼓说唱俑是秦陵兵马俑中的一种,与其他陶俑不同的是,它们手持鼓和簧管,面部表情夸张,据说是古代儒家学派提倡的用音乐来感召鬼神的化身。它们被放置在坑道入口,作为土神守卫保卫秦陵。
在秦陵的兵马俑坑考古过程中,由于环境受到控制,保存做得很好,然而当这些兵马俑离开坑道之后,长时间的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尘土腐蚀等环境的影响会使其制造材料的强弱、颜色、造型都受到破坏。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采用珍稀金属聚合物工艺来进行矫正修复,对俑体进行了密集的全面检测,近距离地观察与设备扫描得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相结合,以确保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完全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