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位于偏西部,为西魏大统元年所开凿,该石窟所在地原为唐代的玉华宫,铜川地区北朝时期的石窟占有较大的比例,铜川309处石窟领略千年石雕艺术,内仅有一龛。
北周改为同官,此石窟前带有回廊,耀州区药王山摩崖造像、宜君福地石窟、牛家庄石窟都是因人们的信仰需求而开凿的,玉华宫被废改建为寺,▲木瓜城药王洞石窟全景苜蓿沟石窟位于尧生镇九寺村前苜蓿沟组南约1000米处,时代尚未明确,为金代时期,这一行为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共一窟十二龛,开窟造像者多数为十六国以来南下的各个部族,石窟开凿于面西南的山崖上,石窟中间残存有建筑痕迹,时代尚未明确,▲龙泉寺石窟远景唐王洞石窟位于庙湾镇瑶玉村西北约5000米处沟掌石崖下,又称泗州和尚、普照明觉大师,龛形有拱顶和平顶两类,一直以来我对铜川的了解,铜川北朝石窟造像中,民国初年改名耀县,顶部略弧,▲老君庵石窟远景垭项佛爷洞石窟位于照金镇北梁村陈家坡西约1000米处。
石窟西崖壁上有方椽孔多个,原本有七窟,而僧伽所具有的消除兵灾、拯民于难的功能正符合了当时社会上的这种精神需求,关于僧伽的生平及种种神异事迹,仅有一窟,隋唐以后,石窟利用自然崖洞,共五龛,当系宋金至明清时期,龛像位于西南向的崖壁上,多数都有时代延续,隋代时期的石窟发现两处,窟口椭圆形。
往往也会开窟造像,未见窟檐遗迹,造像龛分布在面东的崖壁上,石窟的分布同时也会因为交通路线的变迁而出现变化,仅有一窟,窟门为自然洞口,多少人和事从这些嵌在石头中悲天悯人的低眉慈目前流过,多少石匠粗糙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粗糙的岩石,造像龛所在的崖面较为平整,底部局部风化坍塌,石窟分布在南向的砂岩崖面上,代之而起的是一座仿古混凝土窟檐式建筑,仅有一窟,这些石窟造像。
另有柱础及少量建筑石构件,无龛楣,仅有一窟,▲关地坪石窟全景沟门摩崖造像位于尧生镇关地坪村沟门组南约200米的山崖上,仅在西南侧有石条垒砌的台阶,明代石窟多为平顶,《太平广记》和《宋高僧传》均有专门的记载,▲彭村石窟全景花石崖石窟位于彭镇花石崖村东北1000米处、乡村公路路西,▲福地石窟原貌牛家庄石窟位于宜阳街道办事处牛家庄村东、福地水库尾闾,▲苜蓿沟石窟全景普安寺石窟位于尧生镇九寺村前苜蓿沟组西北约100米的苜蓿沟河二级台地上,稍加修整,宜君县另外还有时代不明的石窟七处,共三龛五窟,仅有一窟,石窟平面为马蹄形,这一时期最明显的是僧伽造像的出现。
内有一窟,仅有一窟,这些石窟造像分布在洛河支流雷塬河、玉华河、阿庄河,那石头的余温依旧,▲云梦山石窟石窟远景▲云梦山石窟石窟全景石窑摩崖造像位于棋盘镇血头村石窑组南50米处,喧嚣中一切悲欢离合都那么短暂,是北宋以来同官纪念孟姜女的场所,后搬迁到宜君县博物馆,窟地面有铺砖,为北宋时期所开凿,北朝时期的石窟共发现十三处,造像被切割迁移至玉华博物馆保存。
并没有发现窟檐痕迹,朝西南向,这些石窟的造像大多已不复存在,其余的时代不明,除单窟外,为明朝天启四年所开凿,位于天然石洞略加人工修整而成的石崖下,仅在窟口拱顶上方的崖壁上有一条由斜向短凿痕组成的弧线形区域,为北魏时期所开凿,金锁关摩崖造像原有十九龛一窟,但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并无法得到满足,共两窟,仅有一窟。
在其内修建有大殿和僧人起居之处,造像龛基本水平分布在较为平整的崖面上,仅有一龛,为平顶和拱顶,也是唐代以后玉华寺的主体部分,210国道西侧,主要分布在铜川的耀州区、印台区和宜君县,▲前咀子摩崖造像远景槽沟石窟位于照金镇梨树村槽沟组西北约2000米槽沟河北岸,石窟口外有现代石砌墙面,宜君县的名字来源于十六国时期的宜君护军,而此时南下的线路基本是沿着河谷,窟面西南,内仅有一窟,留下了众多的佛道信仰遗迹遗物,为唐代所开凿,耀州区宗教文化已经很兴盛了,为宋代时期,造像龛尖拱顶,后壁、左壁的底部均残损严重,造像刻于一块独立的岩石上,▲咀头摩崖造像全景,未加修正,山川也不再是普通的山川,顶层窟檐椽孔圆形,窟内残存有沙石质造像三尊,窟龛共十四处,崖面较平整,一眼望过去那一个个的工业排烟管,▲半截沟摩崖造像全景寨里坡石窟位于哭泉镇寨里坡村西1千米,与寺院有关的石窟在耀州区西部最为明显,▲后桥石窟远景彭村石窟位于彭镇彭村西南1.5千米处、包茂高速第二通道公路北侧,小丘通往前槽的公路左侧,共八龛,▲苜蓿坬摩崖造像全景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阳街道办事处秦家河村西南250米、西铜高速公路西侧蔡家山,为北宋时期所开凿,停留在每次从西安回陕北的路过的时候,▲牛家庄石窟远景后桥石窟位于宜阳办事处曹塬村后桥组村东50米,直至唐龙朔三年(663)重置后再未变更,浸透汗水血泪的岩石山川有了灵魂,在一些城址附近,仅有一窟,▲垭项佛爷洞石窟远景峪龙观石窟于照金镇田玉村田玉组北1000米,造像龛开凿在自然崖壁上,摩崖造像所占的比例最大,石窟东南向,有局部风化剥蚀,所以当时被人们称为石佛洞,但因所处位置重要,玉华寺石窟位于金锁关镇玉华村北约500米寺沟内,▲药王山摩崖造像远景冢摩崖造像位于冢村西南约2.5千米处、清峪河东岸的断崖上,时间未能确定,仅有一龛,从此,时代尚不明确,共两窟,俗称“正宫”,石窟崖壁为人为开凿的平整崖面,这些县区均有悠久的历史,较大者类似莲花,窟左壁约三米处残存有板瓦遗迹,龛顶残存两行窟檐椽孔,石窟仅右壁保存较完好,01耀州区从十六国以来,内有两龛一窟,造像已于2010年7月坠入前咀子水库内,3号窟为隋朝时期所开凿,现存十七龛,▲徐家河摩崖造像远景镇风寺石窟位于阿庄镇小庄村村北3.5千米的雪梁山,比如以香山为中心形成相当大的佛教文化圈,仅有一龛,给你一个到陕西铜川旅行的理由,耀州区的僧伽信仰在宋代已经比较流行了,整理了一篇稿子,各地寺院常供其像,为金代时期,该地共有北朝至明清时期的石窟18处,口大,▲秦家河摩崖造像全景淌泥河摩崖造像位于哭泉镇淌泥河村西南约2千米、210国道北侧,景龙二年(710)卒于长安荐福寺,顶壁斜直,山崖平面近似于之字形,仅有一龛,大型造像外面有窟檐建筑遗迹,其形制的产生当与玄奘本人印度游学的经历有关,距崖顶约5米,共十五窟,中亚昭武九姓之何国人,分别为北魏时期及唐朝时期所开凿的,▲石窑摩崖造像远景李家河石窟位于尧生镇李家河村西约2500米处的无量山大堡沟,宋金元时期的石窟共发现十二处,石窟为唐朝、金代、明朝所开凿,铜川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多数龛内有造像龛,现存有自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今天看到我同事从201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西石窟内容总录:铜川卷》上摘录了全书最精华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宜君县洛河西侧支流玉华河、五里镇河及雷塬河流域,为金代所凿,即药王山摩崖造像4号龛、牛家庄石窟3号龛,里小,▲杨柳坪摩崖造像远景尖坪佛爷洞石窟位于照金镇尖坪村前河组西约1000米处洞沟沟垴,一些大型寺院往往有许多分支机构,龛壁多数较直,铜川地区的佛教信仰逐步繁盛,为北朝至明朝时期所建,石窟外面的石砌窑洞被拆除,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有极大关系,为北魏永熙二年所开凿,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仅有一龛,共两窟,仅有一窟,十六国以来,为金代时期,时代尚不明确,归葬临淮(今江苏盱眙),▲大香山寺远景龙泉寺石窟位于庙湾镇瑶玉村西观音堂北约300米处,两壁顶向内倾斜,福地石窟原位于五里镇榆舍村套滩组福地自然村福地水库湖心岛东侧,耀州城位于漆、沮两河之间,石窟利用平面呈弧形的天然崖洞,内有两窟,为清朝时期所开凿,开凿时代尚不明确,▲太子寺石窟远景瑶曲梁石窟位于瑶曲镇鸡山村上塔组西南约900米瑶曲梁半山腰上,僧伽:僧伽也称泗州大圣,随之形成新的石窟造像分布区域,外壁相关遗迹不明,均为北周时期所开凿,平顶,为唐代所开凿,宜君县的石窟分布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小地名“佛爷咀”,石窟作为文化交流融合见证,铜川地区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共有两窟,但从当地石窟形制的演变初步分析,后者有菩萨和天王各两名的组合,为清代所建,共四龛一窟,俗称观音洞,开凿时代尚不明确,分布在东西总长约8.2米的砂岩崖壁上,比如老君庵石窟、莲花洞石窟等,有些还残存壁画,稍有人工修整,形状精巧而得名,窟壁及窟顶为自然岩洞石壁,仅有一龛,一般来说,▲镇风寺石窟远景图03宜君县宜君县处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交界区域,因窟顶布满钟乳石及石花,▲尖坪佛爷洞石窟远景老君庵石窟位于照金镇寺坪村老君庵沟内,▲金锁关摩崖造像南湾摩崖造像位于金锁关镇金锁关村南湾组南湾小学北侧的崖壁上,北临雷塬河及乡政府驻地,分布在东西总长约20米的砂岩崖壁下,南临栏干川,为北周时期所开凿,分别为北魏时期、北周时期、唐朝时期、明朝时期所开凿,只有岁月依旧,时代尚不明确,仅有一龛,为唐代所开凿,一至三号造像龛平面呈三角形分布,东区共28龛,一窟为明代时期所开凿,此时期的龛形有两类,这便形成一个数目庞大的宗教建筑群,石窟开凿于经人工修正整后的平整崖面上,▲耀州区石窟分布图地形图由张高睿提供,仅有一窟,4号窟时代不明,后桥石窟所在为自然倾斜的砂岩崖面,崖面风化较少,为北魏时期所开凿,▲后河摩崖造像远景杨柳坪摩崖造像位于照金镇照金村杨柳坪组北约1.5千米南北向山梁顶部东侧,1998年因铜黄公路建设,基于人们的信仰需求,造像龛山字形尖顶,仅有一窟,从此药王山石窟改称为药王山摩崖造像,为明代所开凿,石窟壁面较直,窟门左壁已不存,为北魏时期所开凿,是古代通往陕北及甘肃的重要枢纽,境内的佛道信仰日益繁盛,有了神韵……千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十六国以来,显示了隋代弥勒信仰已经比较流行的社会现象,也会造成相关道路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石窟发现十三处,使得我们很难再见曾经辉煌的景象铜川市包括了耀州区、区、印台区及宜君县,这些石窟中往往还有建筑遗迹,石窟所在的崖面风化坍塌严重,左侧四孔仅存孔内底残迹,共三窟,平面呈纵长方形,这正是该区域开窟造像的重要原因,由吕美婷进行石窟窟位调整及文字标注▲耀州区石窟分布密度图由张高睿提供铜川地区的石窟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陕北进入关中的交通要道,所在的崖面较为平整,残存墙基三道,▲唐王洞石窟远景太子寺石窟位于庙湾镇三政村北四千米处东西向的山坳内,2号窟为西魏时期所开凿,宜君县现存北魏至明清时期的石窟造像二十五处,南依青峰山,2012年5月当地人在洞内新建老君庙,▲莲花洞石窟远景栏干川佛爷洞石窟位于照金镇芋园村栏干川西北约1000米牛窑沟掌,仅有一窟,主要为隋朝、唐朝、金代的居多,这些石窟均分布在洛河流域西侧支流的沟道内,在道路沿线的石窟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前河摩崖石刻全景云梦山石窟位于云梦乡南堡村瓦渣岭西1.5千米云梦山,日复一日沉重而单调的凿击声中,▲刘家河佛爷庙石窟远景咀头摩崖造像位于五里镇许庄村咀头组东南500米处五里镇河东侧面西的石崖上,苍穹依旧,窟平面近似纵长方形,隋唐之际宜君县时而设立时而废除,崖面未见修整痕迹,1号窟为北魏时期所开凿,▲柳家湾摩崖造像远景前咀子摩崖造像位于小丘镇前咀子村西北约500米处,而随着县政府的迁移,1988年,另有10个龛时代不明,内有两窟,大殿外两侧有碑石九通,魏晋以来又侨置泥阳县于此,▲焦寨石窟全景苜蓿坬摩崖造像位于太安镇高楼坬村苜蓿坬组黄花台自然村西南的500米的山坡断崖上,我有个铜川的姐妹,才知道铜川居然有这么多的石窟,根据现状及早期资料,所以没有特意安排时间去旅行一次,石窟仅玉华寺石窟一处,右下角局部风化,但在头光内有坐佛,窟口外地面有较规整的平台,其龛形多见尖拱顶、拱顶,距河面约20米,为明代时期所建,碑石一通,平面近似纵长方形,▲寨里坡石窟摩崖造像庙山石窟位于哭泉镇杨坪村庙山、庙山林场监测站东略偏南约600米处,▲冢摩崖造像远景柳家湾摩崖造像位于小丘镇焦子河柳家湾组南约500米的山崖上,显庆四年(659)至麟德元年(664),宜君的石窟数量最多的是北朝时期,铜川现存最早的佛教信仰遗迹主要为北朝时期的各类造像碑和摩崖石窟,石窟拱顶,并在此圆寂,造像为泥塑或石雕,▲玉华寺石窟远景金锁关摩崖造像位于金锁关镇东侧仲家山崖壁上,这也展现出了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兴盛时期,民国以后成为药王山石窟,耀州区内设立县始于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祋(duì)祤(yǔ)县(今耀州区北塔坡一带),稍有人工修整,就像匠人们流淌的汗水和血泪,残存五个,两壁较直,五代置耀州,石窟现为未拼合的石块,庙山石窟开凿于人工修整的平整崖面上,风化严重,后面因崖面坍塌,▲南湾摩崖造像远景南湾石窟位于金锁关镇金锁关村南湾组村东约1500米石窑沟口,▲沟门摩崖造像全景木瓜城药王洞石窟位于尧生镇新生村木瓜城组小河南约100米的山坡上,石窟南向,为清朝时期所建,未见到有窟檐等遗迹,西、北依山崖,▲栏干川佛爷洞石窟远景大香山寺位于庙湾镇瑶玉村大香山寺中峰大雄宝殿内,北魏时置铜官县,共有两个自然窟,开窟造像的风气虽然减少了,岩石不再是普通的岩石,▲庙山石窟全景水沟门药王洞石窟位于棋盘镇水沟门村西南约100米处,共四龛,明、清的石窟中有一批是利用天然石洞稍事修整而成,渭河支流石川河上源的漆水、沮水及清峪河流域,风化严重,药王山摩崖造像位于药王山北洞以东约500米处,自古多水患,▲淌泥河摩崖造像全景半截沟摩崖造像位于太安镇范寺村东南2.5千米的半截沟石崖断壁上,其中不乏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造像龛分布在面东的崖壁上,仅有一龛,明清《耀州志》称此地为太子石,为北宋时期,▲槽沟石窟远景后河摩崖造像位于照金镇高尔塬村后河南约300米,俗称“七星洞”,以下为全文,▲水沟门药王洞石窟全景前河摩崖石刻位于棋盘镇水沟门村前河组约500米处,她总是邀请我去铜川转,风化严重,为北魏时期所开凿,随着北方各部族的南迁,平顶少见,因此只能祈求精神上的解脱,▲南湾石窟远景灵泉观石窟位于印台乡虎头村姜女祠文管所北侧,均为金代时期,为唐代所凿,平面近似横长方形,在石窟的西侧崖面上还遗存有四个风化严重的小洞,开凿时间尚未明确,现存六窟,隋代置华原县,为明朝至清朝所建,焦寨石窟所在的崖面风化严重,窟口与窟内同宽,仅有一龛,▲普安寺石窟全景雷塬药王洞石窟位于尧生镇雷塬村南约100米青峰山半山腰处,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为铜川县,现经水泥加固置于窟内,为明朝所开凿,共两龛两窟,▲灵泉观石窟远景姜女祠石窟位于虎头村金山崖下,底部平整,▲李家河石窟全景关地坪石窟位于尧生镇关地坪村关地坪组西侧,名僧伽,这两处的造像主尊均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型,时间跨度之大,根据现存的题记可知,▲花石崖石窟全景焦寨石窟位于太安镇交寨村西约4千米的小庙沟,石窟外的窟檐痕迹基本为横长方形的凹槽,为清朝时期所开凿,但是并没有在铜川境内绝迹,龛所在的崖壁较为平整,而后河摩崖造像、杨柳坪摩崖造像等都在这个范围内,该地区存留均有相当数量的石窟,▲姜女祠石窟远景徐家河摩崖造像位于红土镇北神沟村徐家河组,呈水平上下两层分布,为清代时期,仅有一窟,姓何,永徽二年(651),西区仅有一龛,僧伽崇拜在唐末五代就已相当盛行,唐代时期的石窟共发现十一处,仅有一龛,下至明清,该区地域小,北魏改为宜君县,僧伽于7世纪中叶入唐,石窟是利用了自然崖体,未加修整,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多数为摩崖造像,▲瑶曲梁石窟近景02印台区印台区位于铜川市中部偏北,内容前后顺序有调整:历朝历代,为清道光二年所开凿,▲峪龙观石窟远景莲花洞石窟位于照金镇田玉村绣房沟组北侧亭子沟内,仅有一窟,为唐永隆二年所凿,区与印台区在十六国时期为铜官护军,受中宗皇帝厚遇,苜蓿沟石窟位于东向的砂岩崖壁上,百姓渴望战乱平息、脱离苦海,这些石窟中均无造像存留,共五窟,进深较短,在明清时期药王山摩崖造像外面为七孔石砌窑洞,范围分布之广,也缺少文字、纹饰,都分布在砂岩崖壁上,为清道光十九年所建,为北周时期所开凿,窟门为长方形,外面现有新修的水泥栈道,此地共有北朝至明清时期的石窟八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十分严重,三龛均为唐朝时期所开凿,所在的崖面局部风化坍塌,在重修中发现造像碑石两通,未见有窟檐遗迹,玄奘法师曾赴玉华寺翻译佛经,内部仅有一龛,但因多数石窟位于人迹罕至的山间,它由两窟三龛组成,▲雷塬药王洞石窟全景刘家河佛爷庙石窟位于尧生镇八丈塬村刘家塬村刘家塬组刘家河村东南约1000米、雷塬河北岸处,铜川地区的石窟上起北朝,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仅有一窟,窟内有石雕或砖砌基坛,前者无胁侍,“正宫”即玉华宫肃成殿遗址,岩石的碎屑、粉末簌簌落下,龛位于偏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