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信息

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苏轼:忆江南)

发布日期:2023-11-01 05:43:1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江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从诗名中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一种婉约清新的江南风韵。

忆江南

诗人表面描绘了一幅风雅淡泊,把酒观月的意境,但骨子里却是一份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他的江南,是千里春花秋月,是河流绕城,是细雨霏霏的梧桐巷,是烟雨朦胧的湖山楼阁。

江南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而苏轼则以他的独特视角赋予了江南幽静深沉的艺术魅力。

回归自然

苏轼对古风古韵的执着,源自于他的“三从四德”式的洁身自好,从孔孟之道、道家、词学,到文化史,他都有涉猎。坚信“无为而治者天下之至道”,”为人臣忠孝是本分”,因此他深受南宋文化的影响。

江南山水,文人相承,素来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融合,古风古韵中,有寓情于景之美。

总结

明月几时有,问杯中国人的情愫。不论故乡离与合,时光荏苒变换,但愿人长久,岁月静好。苏轼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法,将中国文化推向了巅峰。

明月几时有苏轼:诗人如何抒发胸中所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苏轼?中秋赏月背后的典故

在中国的中秋节,赏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赏月之中也更少不得苏轼。苏轼是中国两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千古绝唱,在中秋节期间更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用深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与月亮相伴而饮的意境,情感中隐隐透露出一股愁绪。据传,这首词是苏轼后期在放逐岭南时创作的,他在外亦多感思乡之情。可见,月是苏轼的情感表达载体,深情而静穆。

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和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们一样都受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典故启发。其中一个典故是“嫦娥奔月”,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嫦娥奔月”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说,讲述了月宫中美丽的嫦娥因为不满地球凡俗的生活而独自旅游天宫,后来不小心喝下了长生不老丹,飞升上天成了月宫中的仙女。苏轼此篇借用了嫦娥奔月的典故,勾勒出了一幅自己和月亮亲密交谈的画面,引人入胜。

中秋节不仅是我国天文学家和文学家们崇敬月亮的日子,也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整个家庭会围坐在一起,分享“花好月圆”带来的欢乐和感动。

举报

明月几时有苏轼:诗人与月的感人故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每当看到这句话,心中依稀浮现出一弯皎洁的明月。苏轼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

2024-09-20 1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