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文明出行”口号在全社会的提倡,让座成为了城市公交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的“让座”便是这种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在执行让座行为时,很多人面临困境:一个是真的需要帮助的“座位”的人往往不会依靠“让座”来实现目的,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乘客,我们往往只是急促地站起来腾出了座位,这个行为大多年轻人都能做到。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一些人的“教化”之过于严重,让座行为不可避免的凸显了伪善的本质,比如看上去很“好”,实际上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高尚行为”。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得到让座的服务,为何有些人需要得到“让座”的服务呢?必然是个脆弱国家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需要保障脆弱群体的权益和利益。而与需求的端口息息相关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体系、存在的扶持机制,以及普遍社会保障的建设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治理水平普遍提高才可以保障更多人的权益和利益。
我们确实需要让座,但是让座行为的作用一定要悖离伪善的本质、确保它在集体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真实的美德和责任。“让座”是一种道德行为,它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很好的一部分。让座行为既是一种情感的渲染,同时也是社会“温度”的体现。
让座行为着实不是什么大问题,需要克服的难点只是让座公共行为和意识道明成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观体系的交互融合。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将我们的不同、个性、和小的部分融合成大的整体。在这过程中,除了让座、与孕妇儿童一起成为公交车上的“贤良”,我们还需要意识道明 苏·东一)自发、策略性参与公交治理,释放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