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又称《齐物论》,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经典之一。庖丁之所以能解牛,归功于他的自然反应,自然而然,不受外在光鲜引诱的眼界。文章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释哲理,寓意深远。
原文:
齐物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东北之路,飞则集于彼。是鸟也,夫物至则行,至止则已,求则得之,弃则随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北海里有一种鱼,名叫鲲,估计有几千里之大。化身为鸟,名叫鹏,它的翅膀展开仿佛令人想到天空中飘浮的云。它来自海洋,定居在南方;如果它要飞去东北方向,那么自然会有成群结队的小鸟跟随它前进。就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事物都会遵循自己的本性,得到自己需要的,放弃不需要的。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够全然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才可以尽人之能以及物之能,从而赞美自然的神奇工艺。这样的人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境界。